《财富》杂志公布了2016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其中,魏桥集团张士平成功挤掉王健林等商界大佬,位居第三位并成为封面人物。张士平是谁?他是如何在商界获得巨大影响力的呢?
没有任何意外,阿里巴巴马云、华为任正非、万达王健林、腾讯马化腾等常年位居各类富豪排行榜前列且为大众所熟知的商界精英,依旧在榜。
但让人好奇的是,在这些“大佬”的排名之前,赫然写着一个让人十分陌生的名字,张士平。
此人不但高居这份榜单的第三位,甚至还成功“挤掉”王健林,占据了那一期《财富》杂志封面人物的“C位”。
张士平是谁?为何在商界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他,却鲜为大众所知?
他就是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一位名气远远配不上实力的民族企业家。
农村孩子
1946年,张士平出生于山东邹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
彼时的邹平县贫瘠而落后,既没有可供游览的名山大川,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支柱产业。
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县的人民基本都处于贫困线之下,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吃上一顿饱饭。
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张士平的家庭自然也不可能富裕,但他的父母很开明,即便让自己饿肚子,也要强撑着让他读书识字。
奈何时年动荡,初中毕业之后,张士平便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只能回家跟着父亲一起下地干活,以养活自己。
穷人家的孩子,最有出息的表现,莫过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吃饱饭。
到了1964年,18岁的张士平因为识字,便被分配到县里的第五油棉厂工作。
而这,也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邹平县穷,唯一的经济作物便是棉花,所以县里关于棉产业的工厂有好几间。
但凡能在这些工厂里面工作的工人,在邹平,那都能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故此,张士平十分珍惜这次工作机会,干起活来,也是格外地卖力。
在油棉厂当工人的整整17年间,一袋一百多公斤的棉花,张士平每天至少要背十几袋,多的时候背几十袋,他也不嫌累。
期间,他还因为在文革时期给洗车间的老师傅打抱不平而被迫被下放,劳改了4个月,短短4个月,张士平就瘦了20斤。
重回油棉厂之后,他非但没有任何抱怨,反倒是更加珍惜这份工作。
改革开放后,因为能吃苦、最勤劳等诸多优点,35岁的张士平被破格提拔为油棉厂的厂长,工资一下子提高到了70多块。
突然升官“发财”的张士平并没有飘飘然,而是继续老老实实地干自己工作,做自己的事。
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先是孝敬父母,剩下的便交给妻子打理,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
而这都得益于他“听父亲的话”。
也正是这份严格的家风,为张士平这初中毕业的“半吊子厂长”在管理企业方面提供了最初的指导。
商业奇才
新官上任三把火。
凭借着自己17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棉花产业的了解,张士平开始对厂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彼时,国家对棉花产业的管控政策很严格,很多棉纺织工厂只有在棉季才能买到棉花,否则就得停止生产。
也就是说,一年之中,油棉厂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停产的状态中。
而停产对于工厂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负担,没有任何的进项,有的只是支出,时间一长,企业的运转就会越来越艰难。
而且,老型国企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历史遗留问题,工人们习惯了吃大锅饭,多干少干都一样,久而久之,就形成散漫、不服从指挥、只知道混日子的消极工作状态。
再这么下去,工厂迟早会被毁掉,张士平心里很是焦急,他知道厂子必须有所改变。
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士平决定做两件事,一是解决工人的工作态度问题,二是解决工厂停工时的收入问题。
张士平给这61个在职的油棉厂职工,制定了极其严苛的制度和规定,来规范他们的不良行为。
比如,迟到一小时,扣掉一个月的薪水;私吞公共财产,直接开除,诸如此类。
严厉的规定引起了很多老员工的不满,一些工人开始罢工抗议,甚至有人围着张士平破口大骂。
但张士平不在乎,他的态度异常坚决。
在巨大的压力下,他坚决地贯彻条例,开除了一位偷吃榨油原材料的员工,而这位员工还是县里领导的亲戚。
渐渐地,改革初见成效,工人们开始享受到了新体制带来的福利。
只要肯努力,就能拿到更高的薪水,甚至还能得到更高的晋升机会,这便让工人们有了努力方向与动力。
解决了工人的问题,接下来轮到工厂的问题了。
彼时正值国家放开粮油生产限制,张士平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商机。
他在厂里开大会,说服工人们和自己一起集资10万元,购进了两套榨油设备。
然后亲自前往河南、安徽等地收购优质的大豆、花生等原料,利用不产棉时空闲的劳动力开足马力榨油销售。
工人有活干,有干劲儿,工作氛围好,整个厂子理所当然变得生气勃勃。
按照张士平之后的话来说,便是,“不管规模大小。效益高低,我们从来没有实行过粗放式管理,一直都是西瓜芝麻一起捡。”
在张士平的带领下,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油棉厂利润直接翻了几十番,达到了400万元。
做到了全国供销工业利润第一。
堪称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1985年,张士平的突出表现受到了国家的表彰,被评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并且代表山东全省劳动模范赴京领奖,受到了李鹏总理的亲自嘉奖。
即便是在多年之后的接受采访时,他依然会骄傲地说,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就。
在“油棉一厂,分季劳作”的商业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市场上的其他的企业也开始纷纷效仿,导致了邹平油棉厂的利润被大幅稀释。
但张士平并不慌,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凭借自己极具前瞻性的眼界,开始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借着国企改制的东风,以第五油棉厂为基础的魏桥棉纺织厂正式成立。
张士平带着人重新开了一条流水线,将剩余的不能脱手的棉,做成了一条条毛巾,然后横向延伸,又将业务扩展到了服装、家纺等行业。
张士平的原则就是,“扩大规模,压缩成本。”
本着“以效率为先”的原则,他再次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并抢到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又经过三年的发展之后,魏桥棉纺织厂的纳税额已然来到了1260万元。
到了90年代,国家对棉纺业下达了“限产压锭”政策,以减少棉纺行业过剩的产能。
在此期间,许多老牌的棉纺行业叫苦连天,不得不减少投入、缩减估摸,大量地出售棉纺设备。
而这时,张士平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他利用魏桥棉纺大量的引进外资,不断地收购破产的棉纺厂以及它们的设备。
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张士平和他的投资者们共计花了一百七十多亿,将织机从四千台扩大到四亿两千万,纱锭也从三十三万颗,增长到五百万颗。
从而一举奠定了他“亚洲棉王”的商界地位。
但随着企业版图的不断扩张,张士平和他的魏桥集团也迎来了困境。
在把棉纺业做到了世界巅峰之后,张士平又把前进的步伐踏向了另外一个“夕阳产业”,铝业。
不过,涉足铝业,严格地来说,只能算是张士平的“无心插柳”之举。
1999年,由于棉纺工厂经常被拉闸限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张士平萌生了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自己办电厂。
“等、要、靠”从来都不是张士平的选项。
魏桥集团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发电基地,并很快投产。
其中第二个火力发电厂,拥有六台三万千瓦的机组,每天消耗的煤炭大约在两千吨以上,而三电则拥有八台六万千瓦的机组。
只是让张士平没想到的是,三座电厂刚一建成,发电量远远地超过了棉纺厂的所需。
为了解决多余的发电量,他决定再开办一家其他企业。
最终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后,张士平把目光放在了耗电量极大的“电解铝”行业之上。
刚开始干的时候,他也没什么信心。
毕竟是半路出家的和尚,没人会指望他能念多好的经,按他自己的话说:“没人相信我们能干成,也没有企业愿意让我们取经。”
困难是巨大的,但优势也是明显的,因为“电解铝”的成本中,有45%来自电力。
魏桥集团用自己的发的电,就相当于能把“一分钱当成一块钱”来花,直接赢在了起跑线上。
2001年,魏桥首条电解铝线投入使用;
2005年,向铝土矿进军;
2011年,深挖优质铝板新材料产业。
也是那年,魏桥集团旗下的中国宏桥公司于香港上市,第一天就以7.9元的价格完美收官。
而张士平也自此坐上了“铝业大王”的宝座,并以268.5亿元的身家,位居中国富豪榜第14位,更是当之无愧的山东首富。
不忘初心
虽然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但张士平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还是像个当年那个乡下孩子一样,勤快、朴实。
就连口袋里装的手机,也只值200元。
勤奋,是张士平镌刻在骨头里的一种传统,不论年纪多大,地位多高,也绝不会变。
按照他的要求,公司的所有高层都要在七点二十分准时到达公司,而他这个董事长,则是在六点半就来到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日常工作。
与一般的有钱人不同,他没有带任何随从,也没有带任何助理,就连公文包都是他亲自提着的。
工作安排、出差计划之类的事情,也都是亲力亲为地安排好并执行。
他老是说,自己的东西,自己可以提,实在提不起,也就可以退休了。
张士平出身贫寒,他很清楚社会底层挣扎求存的艰难。
魏桥集团拥有多个分支机构、多个生产基地,光是雇员就有十六万多人。
这些工作人员中,只有少数几个是大学毕业的,剩下的95%以上都是没有文化的乡下人。
招收这些人进厂,张士平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很清楚,农村的孩子出门在外很辛苦,很多时候都是做着最底层的工作。
所以张士平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更让人吃惊的是,张士平竟然给这十六万人都盖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
魏桥集团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自建了提供给自家员工居住的小区,并配套了齐全的医疗和基础设施。
房子建好了,张士平便以连成本都不到的价格出售给员工们,让他们能够拖家带口,从农村搬到城市,住进简洁明亮又宽敞的楼房。
都说成家立业,员工们有收入,有好房子住,生活有了保障,工作也更有了干劲儿。
张士平给底层员工创造的,不只是优越的工作环境,更是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们架起了一条向上的阶梯,让他们走上更高更远的人生之路。
结语:
2018年,72岁的高龄的张士平将魏桥集团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张波。
2019年,身患重病的张士平在邹平市人民医院去世,这一年他73岁,传奇人生就此谢幕。
他是一个从最底层走上来的人,他的一生,都在勇猛精进,从不后退。
笔者观点:
在时代的潮流里,他乘风破浪掀起万丈波涛,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一个商业巨擘,堪称时代楷模。
40年间他从扛棉工人成长为山东首富,有两种精神始终与张士平相伴:一是艰苦奋斗,二是敢于打破藩篱的勇气,这让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得以创造出非凡的成绩。
如今斯人虽逝,他“为国创业,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却在魏桥集团中得到了传承和延续,相信未来更会迈入新台阶。
一个领导者只有对自己有严格的思想做法,才会领导一个企业走向永恒的成功,成功的诀窍,那便是心中有着大格局!
张士平,一个出身农村的孩子,从油棉厂工人逐步晋升为厂长。在他的带领下,油棉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解决了工人态度和工厂停工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和勤奋能够改变命运,即使出身贫寒,也能在商界闯出一片天地。
暂无评论内容